浅谈信息技术在科学课中的应用

 


 

沙城第四小学   范晓燕

  


 

 信息技术通过采用多媒体图、文、声、像、动画等多种表现形式,不仅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集中起来,使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更自觉更投入地学习,而且能实实在在地解决科学教学中的不少难题。那么怎么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呢,下面是在实践中收获的一些体会和粗浅认识。

 = 1 \* CHINESENUM3 基于情境的探究性学习。

  小学生好动,对动画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在讲授《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一课时,在课的开始部分,我选用神州六号升空的课件把学生带入了浩瀚的宇宙。(网络教室的窗帘拉上后,教室光线很暗)随着背景音乐的徐徐响起,学生的每台计算机上出现了绕太阳运转各种星球,随后出现的是地球,慢慢的运转离我们越来越近最后定格在蔚蓝色的地球。学生们激动得连连感叹,我抓住时机提问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激动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地球。我紧接着问那么在古人眼中地球是什么样子的呢?人类又是如何探索出地球形状的,你们想知道吗?同学们迫不及待的猜想着。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已经走入本课并对人类是如何探索出地球形状产生了巨大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 2 \* CHINESENUM3 、利用网络信息,提高选择能力,拓宽学科知识。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阵地,但是不论是学习知识或是提高能力对小学生来讲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把知识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而信息化教学模式为这一任务的完成,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使学生在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中有了较强的可操作性。《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程》一课,书中所介绍的知识只是很有限的一小部分内容。在这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小学生的知识范围已经扩大到成人们所不可想象的地步。课本这个翻来覆去,画地为牢的小圈子,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他们对地球的了解恐怕也早已超越了课本的范围。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呢?只有把教学的目标放开,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己选择有用的知识,自己选择学习的方向,通过大家的交流,把所有自己感兴趣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于是网页从1、古人假说2、公元前3、公元后4、二十世纪5、探索地球等等都纳入了学生涉猎的范围在美丽的传说和动画中,在广阔的知识领域中,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式学习的特点让学生通过实践,初步掌握网络环境下科学探究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究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问题上也有了很大的自主性;学生进入网站后,可以自由控制、操作自己的屏幕,互不干扰,此时学生可以通过多媒体的大量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以及flash动画资料,观察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充足的图文资料,补充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样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观察、阅读、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使学生能在很自主、很独立的状态下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内在潜能. 通过学生在网络中的学习,根据学习所获得的知识,让学生谈一谈对于人类探索出地球形状的历程有何感想,并引导学生体会科学家在探索过程中的艰辛与漫长,让学生畅所欲言阐发议论,培养学生对事物的独立见解,从而达到学用结合、课内外结合。实现了网络交互式学习最大优势,并为每一位学生提供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出网络教学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优势.以学生活动为主,合理利用网络这一辅助手段,有机地和课堂整合,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学科学的志趣,从而实现课堂的最优化。

 = 3 \* CHINESENUM3 、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信息技术与自然学科的整合,使得教师的教学角色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教师留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主动获取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自觉根据学习的需要,主动地、有目的地发现信息、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在发现中寻求快乐,主动地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还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作共同完成作业,培养学生协作和合作能力,学生借助电子邮件进行大规模的协助学习,通过因特网来实现一个班的学生与另一个班、另一个学校甚至另一个国家的学生交换意见、看法,在交流中共同完成任务。然后学生通过归纳、综合、联想,找出事物规律,从而充分发挥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为自然科学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方法,给自然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将信息较技术和自然学科有机地整合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自然学科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使教学过程更具有科学性,提高自然课堂教学的效率。